从上海试点看营改增“外溢效应”
2016/11/23 16:55:41
再过一个多月,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营改增试点,已平稳运行5年。5年里,伴随着营改增的改革进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效果显著。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上海,深入调研上海营改增成效。
“首试”营改增正逢时
为何营改增首个试点选在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告诉记者,中央选择上海作为试点城市,是因为其具备财力较强、政府管理较为规范等良好改革条件;上海争当试点,则是由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迫在眉睫。
“营改增方案出台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上海,遇到发展‘瓶颈’。”胡怡建表示,这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9%,当时北京接近80%。“对上海来说,要想谋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恰在此时,营改增带来了契机。”胡怡建说。
这个契机有多重要?据了解,当时上海服务业发展面临3个制度性瓶颈:体制、管制和税制。除了体制上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适应市场横向发展的需要,管制上需要解决金融等服务业门槛较高等问题之外,还迫切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税收问题不仅影响服务业发展,还影响到工商业的发展。
首先,重复征税“拖住”服务业发展脚步。“比如交通运输业,缴纳营业税时虽然按3%征税,但买进的汽油、汽车等材料和设备时候,需要支付17%的增值税,包括增值税在内的支出,又包含在运费收入中,征收了3%的营业税,因此,存在重复征税等情况。”中税网税务师事务所总裁王冬生分析说。
其次,由于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和下游都是工商业,“两头”都缴纳增值税可抵扣、中间环节却是营业税不可抵扣,导致抵扣链条不通畅。“只有把中间环节打通,中间抵扣上游,下游抵扣中间,才有助于在产业链上达到公平合理的税负水平。这也正是营改增‘改在服务业,惠在工商业’的重要原因。”胡怡建分析说。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促进作用,营改增后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第二产业除高端制造业及建筑业外,传统工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记者从上海市税务局了解到,2012年推行营改增试点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并以年均2个至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6年上半年,该比重已达70.8%。
以税收“减法”换转型“加法”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财政上的许多增收,不仅不是靠加税反而是靠减税来实现的。这一观点,在上海实施营改增的过程中得以充分验证。
据上海市财政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0月,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69.8亿元,同比增长20.6%,若剔除“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调整因素影响,收入同口径增长22.6%。这与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的增速相比,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
“从行业来看,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等服务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较大。”上海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表示。这些5年前还面临“瓶颈”、如今却发展迅猛的服务业,其重要动力源泉正是营改增。
据了解,自2012年启动营改增试点以来,与应纳营业税相比,上海市试点企业及试点下游企业累计减负1541亿元。其中,2012年至2015年减负1248亿元,2016年1月至4月减负138亿元,2016年5月至8月减负155亿元。
&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