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出口退税诉求:央地财税互动新棋局
2009/3/5 8:02:24
“中央应该再多出300亿补贴出口退税。”作为两会代表,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的提案带有鲜明的地方诉求意味。
“这300亿元,等于包下出口退税的所有补贴资金。”孙忠焕对本报记者解释他这个提案的初衷,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应该投入资金促进出口,“而且这些资金不能再让地方出,是否可由中央出?”
在他的《关于要求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建议》提案中,详细梳理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出口退税政策的中央与地方负担比例,并推导出由中央全部埋单的合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建议。从2009年初的地方两会开始,“要政策”“要项目”就成为头号话题。在经济不景气的重压之下,即便是富庶的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困局。作为税收大户的上海市,2008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仅有6%,首次低于GDP增长,为多年未有之困局。
但地方政府向中央求援的难度也可想见。2009年中央财政的赤字预计将达到史无前例的6000亿元。要解决地方财政难题,争取发地方债也是各地能想到的传统诉求。
“自1993年分税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始终在进行,地方政府想要控制更多的财源,这种愿望无可厚非,但由于分税比例由中央决定,地方只能在其他方面比如地方债政策突破上面动足脑筋。”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昆认为,目前发放地方债等措施正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契机,也将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新起点。
300亿的地方小算盘
孙忠焕提出的300亿,是基于2008年全国的出口退(免)税总额。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8年全国出口退税总额为5866.1亿元,扣除2003年出口退税基数2004亿元,差额为3862亿元。按照现有的分担比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为92.5:7.5,即2008年中央财政承担了其中的3572.35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负担了289.65亿元,接近300亿。
“但外贸是一个流通性很强的行业,产品的产地和出口地往往不是一个地方,单纯让出口地的地方政府出钱补贴退税金额并不合理。”孙忠焕认为,要想调动地方政府促进出口的积极性,突破口就在完善出口退税负担,“也就是这部分钱应该全部由中央负担”。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逐步恢复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3年之前,出口退税一直由中央财政负担,但出现了严重的出口欠退税问题。
从2003年10月起,建立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即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实施一年多之后,历年拖欠的出口退税款基本全部还清。2005年8月1日,这个分担比例又经历了调整,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分担。
“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中央地方财税收入状况决定的,是权宜之计。”孙忠焕认为,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一个地方出口越多,出口退税额越高,地方的财政负担就越重,“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就层层分解出口退税指标,想方设法限制外贸出口,甚至出现了驱赶外贸企业的现象。”
在以浙江省为代表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的诸多省份中,大都有五到六成的财政收入都是靠外贸拉动的,这样的外贸依存度在今年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直接导致了这些经济大省的财政收入下滑——“节流”和“哭穷”是他们想到的方法之一。
虽然孙忠焕提出的建议,仅仅涉及出口退税补贴总额的2.5%,但他认为在目前地方财政锐减的形势下,如果中央财政能让地方政府把这些钱节省下来,地方政府会把钱投到产业升级上去。
地方债“开源”
在节流之外,开源似乎更值得期待。
“我们浙江省已经上报了300亿元的地方债项目,估计大概有80到100亿能够批下来,当然最好能多跑点项目下来,多多益善。”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魏跃华在2009年2月中旬的一次内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