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所得税扣缴义务人风险加大
2009/2/16 9:43:44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进行了规范。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所得税法》首次把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区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并专列章节就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作出规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针对的是未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来源于我国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主要是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所得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财产转让所得,以境内支付人作为扣缴义务人。由于这部分税源较为分散而隐蔽,管理难度较大,加之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办法,近年来税收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2008年江苏省扬州市国税局查处的一起案件,典型说明了非居民企业税收流失的严重性,同时也说明了制定《办法》,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的必要性。
  2007年12月,扬州市国税局国际税务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与工商部门的定期信息交流过程中,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江苏某造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方发生了变更,其外方股东一下子从1家变成了6家。税务人员经过深入调查,查明2007年9月,在该公司中拥有50%股权的外方股东J公司,将其所拥有的26.75%股权转让给了包括原中方合资方在内的14家企业,其中9%的股份转让给了境外的5家公司,而股权转让增值也恰恰体现在与这5家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共计增值1.02亿美元。查明情况后,扬州市国税局国际税务管理处立即要求该造船公司就这次股权转让可能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事项,向投资方J公司通报。税企双方就J公司所得是否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是属于股息所得还是财产转让所得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该公司在税务部门提供的强有力的法律依据面前,认同了税务机关的征税认定。该项股权转让所得应缴纳的7163万元税款顺利入库。
  国际税务司有关负责人认为,造成非居民企业税收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务机关缺乏及时掌握非居民企业发生纳税义务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性的管理办法,在税源监控、征收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防范税收流失,维护国家税收主权。
  《办法》共分6章25条,从以下方面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作出了规范:
  第一,针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难以控管的局面,《办法》设定了扣缴登记和合同备案制度,以扣缴登记和合同备案为抓手,从源头上控制税源信息。《办法》要求扣缴义务人在与非居民企业签订有关合同之日起30日内办理申报扣缴税款登记;要求扣缴义务人把与非居民企业签订的合同报税务机关备案。对于股权转让双方在境外交易的,要求被转让的境内企业把合同复印件报税务机关备案。 

  第二,针对扣缴中税款计算、享受协定待遇以及法律救济等征管方面不够规范的实际问题,《办法》规范了税款计算和税款追缴的方式方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在每次向非居民企业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股息、红利等所得时,应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企业所得税。到期应支付的款项是指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的应付款项。《办法》规定,因非居民企业拒绝代扣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暂停支付相当于非居民企业应纳税款的款项,并在1日之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报送书面情况说明;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于扣缴义务人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之日起7日内,到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规范了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或无法履行扣缴义务时追缴税款的程序。
  第三,《办法》规范了后续管理制度,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建立管理台账,加强税后跟踪管理;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实施税务检查等。
  第四,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