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西子湖畔,草长莺飞,桃红柳绿。
然而此时,浙江省为数众多的出口企业却无意欣赏如此盎然春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疯狂肆虐下,这些出口企业今年感受到的隆冬刺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透彻,且持续时间更漫长。
与中国出口企业唇齿相依的,是国内的出口信用保险行业。
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此前公布的最新一期《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和全球风险地图,19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水平等级被重新认定。去年,全球整体风险水平一改2007年趋于下降的形势,陡然出现上升,局部甚至出现急剧恶化,系统性风险特征非常显著。
在中国信保对全球风险参考评级进行调整的62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水平明显上升,风险评级被降低,占比77%,其中又有3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近半数风险显著增加;在剩余评级未被调整的部分,亦由于风险水平出现异常波动而进入了观察状态——形势之严峻,由此可见一斑。而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2009年以来,危局丝毫未现缓解征兆。
对于出口依存度达60%—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30%的浙江省而言,全球风险参考评级的大面积骤升,更令其深受牵连。
在此背景之下,本报记者近日对浙江省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这个投保额占总出口额仅5%的省份,实际上,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正裸露在信用保险的保护伞之外。
“如果没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那么(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许多体制改革可能已经变得比较明晰了,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前的思路很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了。”一位知情人士称。
严峻的5%:冰山一角
“金融危机已经使浙江省出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收汇风险。”3月20日,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忆直言。
根据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下称“浙江信保”)向本报提供的独家数据:2008年,公司共接到出口项下的报损案件489起,总金额达8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6%和127%;金额报损率达到了2.1%——这意味着,浙江信保每承保100万美元的出口信用保险中,就有2.1万美元出险,这一数字比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骤升61%。
更为严峻的是,8658万美元仅仅代表了浙江信保承保的41.7亿美元出口中反映出来的收汇风险,而受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出口金额仅占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5%。与此类似,2.1%的报损率亦仅代表了浙江省出口经过浙江信保专业信用风险评估后仍然出险的概率,而其他由出口企业自担风险的出口交易,因为买家资信缺乏调查,其面临的风险水平无疑更高。由此可见,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过是所有收汇风险中的冰山一角。
“金额报损率提高了61%,则说明金融危机已经使得浙江省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增加了61%。”浙江信保方面称。
根据记者掌握的数据,从去年全年浙江信保的报损案来看,第四季度成为出口收汇风险的集中爆发期,报损案件达到200起,合计金额3714万美元,案件数和金额分别占全年的41%和43%;金额报损率达到了3.4%,是2008年平均水平的162%,更是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2.6倍。
杨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部分国家信贷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部分以信贷消费为主要形式的消费品市场出现急剧萎缩,部分高负债经营的国外进口商资金周转能力进一步减弱;而部分国家的汇率急剧波动,以原油和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以后出现暴跌,导致局部国家和行业出现全面的付款意愿降低,使得大量进口商拒绝接收货物或者拒绝付款。
2009年,情况更不容乐观。截至3月23日,浙江信保接到的出口报损案件已达175起。今年1月—2月为121起,同比增长71%,报损金额则为2364万美元,同比增长82%。浙江信保方面解释称,单从数据来看,增长迅速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是,去年同期,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全面爆发。
从浙江省报损行业来观测,资料显示,各行业的收汇风险状况有所分化,按照报损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首位的是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的汽车和摩托车业,整车及其零部件成为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6.5%,较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1.1%)增长了4.9倍;而排在第二、三、四、五位的则分别是医药化工业、机电产业、农产品行业和轻工纺织业,报损率分别为3.6%、1.7%、1.5%和1.4%。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按地区来区分,今年和去年的报损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区别。根据浙江信保的统计,去年报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总报损金额为2678万美元,占比31%,报损率为2.3%)和欧洲(总报损金额2504万美元,占比29%,报损率为1.8%)的买家,而今年以来这些地区的高报损率已迅速蔓延到了东欧、南美,以及以印度为主的亚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