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化名)是上海某期货公司的“大客户部总监”,从前一份工作跳槽入职时间不到半年,但业绩颇为不俗:前四个月就发展了近千万元的客户保证金,随后又开发了一个中型铜企的套期保值客户,农产品行情出来之后,其正在接触的潜在农产品套期保值客户多达五家。
但是张勇的“硬伤”却越来越多地阻碍其在公司地位的升迁:张勇没有期货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这点似乎难以想象,一个手握千万保证金、业绩突破能力卓著的“大客户部总监”,却没有进入这个行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通行证。“无论是我的业务能力,还是研究能力,或者对行情的把握能力,我都可以问心无愧,但是我就是考不下来从业资格证书”,这位学历不高,但是证券和期货行业从业时间长达10多年的“总监”级人物,只能自嘲自己“绿林(实战)出身,天生不是考试的料。”
而其所在的期货公司,为了能留住这位业绩突出、实战能力超强的“绿林好汉”,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无论是张自己出去开发客户,还是张的团队成员所开发的客户,签订开户协议时,必须由公司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代为签约。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业界的清理力度正在逐渐加大。如张勇所在的大型期货公司分散于全国各地的营业部里,已经于去年年底普遍并严格地开展了。根据该公司下发给各营业部的通知,无从业资格的期货居间人(期货公司聘用的非公司正式员工),均不得与客户直接签署开户协议,文件性手续必须由具有从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代为操作。
张勇亦对记者感叹,“今年力度太大,要是还不考下来,估计这关难闯了。”
清退进行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屡屡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拥有着百万甚至千万的存量客户保证金的证券和期货居间经纪人,因为年龄和丢开书本时间太长的缘故,屡屡不能过关。
这一现象,记者得到了一些证券和期货公司高层的证实。位于北京东直门附近某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向记者坦承,“我们公司最大的新增客户来源,主要还是这些经纪人的成果,很多人有着惊人的业务天赋和能力,但是他们显然不具备考试的天赋:刚毕业的学生、金融科班专业出身的学生、刚入行的年轻人,基本都能通过考试,但是他们太过年轻,缺乏锻炼和业绩积累,通常不是公司的业务主力;而一些拥有着较多的客户资源,对市场有着深刻了解的经纪人,却因为年纪都比较大,‘泡市场’的时间太长,再让他们拿起书本去考试,真的有点为难他们。”
“因为公司多次在公开会议上强调从业资格证书的事情,我们一个很强的客户经理觉得难堪,跳槽走了——虽然我们仍然给其发返佣,每月都近数万元,但是因为她的离开,属于她的客户明显交易不活跃了,也逐渐有人准备离开。清退这部分有能力没证书的经纪人,对我们也是个重大的损失”,上述经理无奈表示。
今年1月,青岛证监局曾就期货居间人的一些违规行为专门发布告示,提醒市场注意居间人违规案例抬头迹象(《关于谨防期货居间人损害客户利益的公告》)。
而在去年12月30日、定于2009年1月1日试行的《通知》中,青岛证监局对证券业违规经纪人行为的打击力度显然比以前要大出很多。《青岛辖区证券经纪人管理试行办法》中第二章第十条规定明确要求,“证券经营机构应清退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证券营销人员”。
再往前追溯,证监会去年对违规经纪人现象的打击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根据证监会2008年11月向各地证监局下发的《关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所有券商营业部经纪人从通知下发日起全面停止展业行为,包括开户、销售金融产品等,并立即到营业部书面解除原居间合同。在监管机关完成对券商经纪人管理核查验收后,合格经纪人与券商签订新的经纪人协议,展业前停止发放的业绩报酬按新协议规定计算核发。对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经纪人要求参加12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证券经纪人专项考试。
证监会通知下达之后,某著名大型创新类券商马上有所跟进。记者从内部渠道得到的该券商去年12月5日通知内容显示,“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所有居间经纪人全部停止展业行为(主要是指开户、销售金融产品等)……对已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居间经纪人……与公司订立新的经纪人协议后方可展业”。
该通知后还特别强调,对于那些“未具备证券或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居间经纪人,凡未参加考试和参加考试不合格的非员工营销人员将予以清退”。
而另一大型券商早在去年中旬就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只不过在开展过程中,没有做好利益协调,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和抗议,至目前似乎风波仍未平。
在上述券商清退无证经纪人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全部抹煞掉通知下发之前这些经纪人对公司的贡献。对无证经纪人以前开发的所有客户的返佣,都不再支付;而某著名大型创新类券商也是在通知中明确注明:“对居间经纪人发放计算至2008年12月31日的业绩报酬”。
“过山车行情”成导火索
可以说,从去年绵延至今年的证券、期货市场的“过山车行情”,成为了大清理行动的导火索。
据北京一位期货公司管理层透露,去年国庆节假期后期货市场突然出现的罕见暴跌行情,让很多节前持多仓过节的多头投资者损失惨重,除了部分后来被交易所“拯救”砍仓而强平出局的人之外,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甚至爆仓现象亦不在少数。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期货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纠纷矛盾就被推向前台。
据深圳某期货公司驻京营业部的一位总经理介绍,在极端行情稍有缓和之后,期货公司就展开了对那些“爆仓”客户的保证金追索工作。“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很多操作期货的客户都是散户,资金实力本就不是很大,而他们操作铜等高价格品种,赌博的成分极大,一旦发生爆仓(亏损掉初始保证金后,仍倒欠期货公司部分保证金,即保证金余额为负),则再让他们还钱,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期货公司就根据合同将这些倒欠保证金的客户告上法院,要求根据这些客户合同补上其所欠金额——这时,戏剧性的一幕,也是让期货公司最措手不及的一幕就出现了:有部分客户拿出当时的合同,指着经纪人一栏的签字人,声称这些员工没有从业资格证书,没有开展经纪业务的资格,合同是无效的,或者起码也是期货公司违规在先,使用了没有从业证书的工作人员。”
“显然,事情的发生,明显给期货公司敲了一次警钟”,该总经理在记者答应其对发生上述问题的总部位于深圳的某期货公司的名称保密后,其建议记者可以电话求证一下,“这家公司现在肯定不会再招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居间人了。”
记者随后以某期货公司的老牌经纪人准备带资金(客户保证金)跳槽为由致电该公司时,虽然本没有招聘计划但仍然客气地接待了记者咨询的公司副总,最终还是在记者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上卡壳了——商量了许久的结果是:可以跳槽过来,但是在客户开户文件等相关文件签字时,仍需由公司具有从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代办”,如果不放心没有依据而拿不到返佣,这个代签字的人可以是副总本人。
“经纪人乱象”
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去年9月对辖区期货经营机构会员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去年客户对期货会员11起投诉中,涉及期货居间人代客操盘的就占5起。
纵观去年至今,愈来愈密集发生的证券、期货业界的经纪人纠纷案以及监管层为整治“经纪人乱象”而屡屡下重拳,似乎都与收入结构制度产生的问题不无关系。
对于这一管理层为之头痛的“经纪人乱象”,也许我们只有在重新审视经纪人的收入结构问题后,才能厘清它。
记者随机在网上搜索证券(含期货)公司的最新发布的招聘启事,以期按其招聘广告中所列的收入(构成)模式进行解析。记者随机搜索到的最新一期招聘启事是辽宁省某期货公司在北京朝阳门外的营业部的“投资顾问”招聘广告。
按照招聘公告中的说明,“待遇”主要包括:“底薪+优厚提成+其他补贴+专业培训+晋升机会+社保福利”。
记者以应聘者身份电话向该公司求证,这其中的“底薪”,主要是分转正前和转正后,转正前1000-1600元,而即便这个基本的工资,仍要求完成一定的业绩才可以拿到,而转正后的工资,也不见得比这个标注高出多少,真正可以“大做文章”,也是让应聘者(经纪人)最为关心的,还在‘优厚提成’这一块。
上海某私募基金的首席分析师陈彦向记者介绍,所谓“优厚提成”,其实跟期货公司本身财务支付的关系不大。“一个经纪人发展来了客户,这个客户每个人交易多少次,产生了多大的交易量,这部分交易量需要向所在的期货公司缴纳手续费,而期货公司,只需要把这部分手续费,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该经纪人,就等于发放了工资,兑现了“优厚提成”这一个承诺。”
而至于招聘广告中的“其他补贴”,其实已经包含在了“底薪”当中,“只不过单列出来好听一点而已”。“剩余三项,就更具活动空间了,培训和晋升,都是以业绩为前提,你若没有业绩,不能给公司创造保证金增长和手续费收入,则一切都是空谈”,陈彦介绍。
“公司不会与你签订用工合同,甚至这些招聘启事,很多都不是期货公司自己打的广告,更多的可能是这些公司里面的经纪人团队自己出资做的广告,也就是说,当你去应聘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向该公司的另一个经纪人应聘,你并没有与该期货公司直接发生关系——你隶属于付钱打这个招聘广告的人。”
记者在跟上述招聘的公司进行电话咨询时,陈彦所说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证实属实。
“其实对这个群体的绝大部分而言,他们几乎不是期货公司的正式员工,虽然拿着该期货公司给印制的名片,并且以该期货公司的名义开展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归属感——在缺乏归属感的前提下,拉到客户,赚到钱,才是最终之途”,陈彦如是分析。
因此,当这些怀揣淘金梦的年轻毕业生们意识到所谓“优厚提成”,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手里客户的操作频率和资金存量之后,则拼命适用各种“话术”、甚至是虚假承诺(如“保赚”、“无风险”、“高收益”)去开发客户,而对已开发来的客户,用尽办法催促其频繁交易(俗称“打单”或“炒单”)而产生大量交易手续费以便获得高额返佣。
目前,国家对期货居间人的管理没有相应的规定,在居间人资格认定、市场准入行为规范方面仍存在空白点。客户对居间人群体的认识还较为模糊,期货公司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为了公司收益,在实际管理中有些公司还稍显宽松。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要清除掉这一灰色地带,首先就是规范期货居间人队伍,“这一群体是不能忽视,也不可能清除的,它是市场的客观存在”。要承认期货居间人,将之合法化,纳入到法律监管中来。其次是要有严格的资格认证,最好是对期货居间人也进行年检。
此外,在管理上,也有专家提出可以实行注册登记、档案管理、资料共享,让期货公司能够通过官方渠道查到期货居间人的资格,杜绝期货居间人的违规成本低、打一枪换一炮的现象。同时,恶意炒单的行为也会有所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