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政府已组织了24个中央检查组,每个检查组由一位副部级干部带队,分赴到各个省加强督促检查,各个省也会采取同样的办法加强监督检查。
关于投资于一些“老面孔”的项目是不是能起到新增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疑问,张平解释道,选择一些在建项目和已经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是“为了快、为了准”,是否起作用不是“用老面孔、新面孔来衡量的”。
张平以廉租住房建设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中央政府今年原来安排了20亿元的投资,大约可补助20万户左右的廉租住房。而现在约有700多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所以按原来的进度需要耗时较长。在新增1000亿元投资中安排了75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的建设,预计可大幅加快这个过程。
或发万亿国债夯实资金需求
据了解,有关决策部门目前正考虑,明后两年各增发中央长期建设国债5000亿,两年共增发国债1万亿,构成中央11800亿投资的主体资金。
虽然这一思路最终还要在200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才能得到最终确认,但目前来看,无论是从政策手段、资金筹集、资金使用来看,中国政府这一想法似乎都在重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故事。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以发行特别长期建设国债、推动赤字财政为特征,及时启动积极财政政策,截至2007年,共计发行10800亿元特别建设国债。
然而,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眼中,中国政府新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相比,不仅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速度更快,还同时彰显出新的动向。
刘尚希指出,从目前财政刺激方案的六大投向来看,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四个领域的投资,都具有明显的公共支出的特征,占比更多的是公共财政必保和公益类项目。
而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的投资,虽然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一部分民间资本的参与,但整体来看,仍然属于基建投资,因而也大部分需要政府买单,有助于通过公共支出来带动私人消费的支出。
“这将减少由于政府包揽过多而挤占市场空间现象发生的概率。”刘尚希说。
不过,刘尚希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一方面,在现行投资体制、审批制度之下,刘尚希担心国债投资项目安排“基层化”现象难以避免。
统计显示,1998-2002年安排给地方的资金占全部国债投资的比重为70.4%,涉及项目3万多个,共投入国债资金1054.7亿元。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加速下滑的情势下,刘尚希提醒决策者在化解经济领域风险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引发更大风险。
在刘看来,赤字财政是“双刃剑”,政府通过发行长期特别建设国债的方式大规模配置资源,有利于带动百姓的消费信心。但如果最终无法真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而同时政府债务出现急剧上升,形成负担,反而会拖累经济以后的增长。
“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只能赢,不能输。”刘尚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