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版本 English

背景:
阅读新闻

“营改增”助力上海产业转型

[日期:2016-12-16] 来源:  作者: [字体: ]

今年5月,全面“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营改增”在全行业的覆盖,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助力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2年,“营改增”试点率先在上海开始,至今已走过了近5个年头。这5年时间里,通过制度的设计和调整,“营改增”不仅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的影响,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增值税更能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打通抵扣链条,在上海的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营改增”实施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不到60%,而到今年上半年已超过70%。

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

“‘营改增’方案出台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上海,就提出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恰在此时,‘营改增’带来了契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怡建教授谈到,“营改增”试点开展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就一直跟踪试点情况,分析研究营改增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胡怡建告诉记者,“营改增”推开以来,上海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集中的经济中心,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明显。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产业除高端制造业及建筑业外,传统工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来自市税务部门的数据显示,5年来,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不断攀升。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2012年推行营改增试点后,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60%,并以年均2至3个百分点速度持续平稳增长,于2015年达到67.8%; 至2016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2015年,上海互联网相关服务增长28.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8.9%。2012年到2015年间,上海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2家、72家和62家。

产业的活力也直接投射在就业市场上。拿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来说,统计表明,2015年,这两大产业的就业人数较试点前的2011年,分别增长5.22%和28.74%,占上海近三年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40.74%。

推进企业创新完善经营管理

“除了优化产业结构,全面‘营改增’打通了产业链条,在企业端产生的减负效应有目共睹。”胡怡建指出,在推进企业创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营改增”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71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2万户,小规模纳税人50万户。自2012年以来,与应纳营业税相比,本市试点企业及试点下游企业累计减负1541亿元,其中,2012-2015年减负1248亿元,2016年1-4月减负138亿元,2016年5-8月减负155亿元。这是市税务局局长过剑飞提供的一组数据。

所谓减负效应,不止这1541亿元。“营改增”后,纳税人主动调整经营模式、适应新税制管理要求的意愿不断加强,税收遵从度不断提升; 纳税人不断加强各种涉税管理,包括经营模式、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等,以适应增值税管理的要求和规避自身的税务风险,从而促进了相关试点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胡怡建表示,尤其基于我国增值税通过运用增值税发票进行链条式管理的特点,全面“营改增”试点从一定程度上倒逼着改革行业本身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都养成“开票”和“拿票”的好习惯,为了能够实现增值税的“进项抵扣”,企业更愿意在财务管理上“动脑筋”“下功夫”,从而使得试点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不断提高。

以沪上知名餐饮企业集团小南国为例,在“营改增”全面推开之前,小南国在采购环节取得的发票中就已经有45%左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营改增推开后,通过短期准备,这一比例就已上升至85%。仅此一项,或将为企业节约上千万的税收成本。此外,由于房地产业、建筑业也纳入了增值税管理,同样基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可抵扣的增值税原理,门店众多的餐饮企业还将在租赁和装修上“节省”不少成本。这些在营业税时代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实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shouxi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更多
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