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计算器尚未普及的年代,大多数人都见识过这样的场景:财务人员一本账册、一把算盘,噼噼啪啪间,一本账册瞬间“轧平”。日前,“中国珠算”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已通过初审。带着对珠算未来的好奇,记者采访了“申遗”的发起单位之一———上海珠心算协会。
曾几何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普及,算盘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我们祖先发明的珠算,从此只能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吗?上海珠心算协会会长张德和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介绍,最近英国《独立报》评选出的101项改变世界的小发明中,中国人的算盘位居首位。该报还提到,“迄今为止,用算盘做加法的速度依然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
珠算的意义远不止是“快”那么简单,在张德和看来,珠算是最接近“数”本质的一种计算工具。在“结绳记事”的史前时代,“数”是具象的;从阿拉伯数字通用之后,“数”又是一个抽象概念。珠算正好巧妙地将具象和抽象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它由一粒粒珠子构成,非常直观;同时它也包含了累数、进位等抽象的数学基本法则。如仔细研究,珠算中包含着广阔的数学天地。因此,张德和充满信心地认为,只要数学学科存在,珠算就有其价值。
如果从公元190年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中第一次出现“珠算”算起,珠算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然而在“士农工商”等级体系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打算盘被看作是商人所为,因此不登大雅之堂;到了近代西方数学理论兴起,珠算仍不受重视。张德和与他的同伴们希望,就像清明、端午、中秋放假一样,珠算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能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