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版本 English

背景:
阅读新闻

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日期:2009-03-06] 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 [字体: ]

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戴德明

  《中国会计报》:我国会计准则一直在与国际趋同,但也有人认为美国准则比较先进,应该多学习。请问,对此应怎么看?

  戴德明:先进与否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条件。而与国际趋同到底有没有用也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市场导向和环境趋势来看,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外来的准则会因使用者有差异而导致使用效果有所不同。我国准则大部分的使用者还是中国人,即使可能会有一些国际上的使用者,但我们的国际化程度没达到这点,市场也没有美国的市场自由,所以仍要以满足我国的使用者需求为主。

  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必须得适合中国的环境。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也是一种沟通的手段和工具,所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趋势,为了要经常与国际交流,为了经济交往的方便,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的,但还是要以适应我们的大环境为前提。

  会计准则为什么要趋同,是要在国际上产生一种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以便于交流。我们的新准则和国际准则大体相同,这是经济交往的需要。

  而现在有人说,应用国际准则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这也是没有根据的。只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些国际上的做法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引进,还要根据具体的现实条件,这是要着重考虑的。具备了条件才能去用,不具备条件我们不能创造条件也非要用,如果那样就会有问题出现。其实也可以说,我们的趋同过程要比趋同结果更重要。

  《中国会计报》:目前,有些国家允许公允价值采取模型来计量,那是不是就有了主观的操作空间?

  戴德明:这种计量方式其实主观空间挺大的,甚至有的模型我们都不太熟悉。特别是像银行,实际去操作那些模型的往往不是财会部门,都是其他业务部门。包括原来一些所谓的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采用期权模型去估计,这都是其他业务部门在做,而不是财务部门。所以现在,在公允价值运用方面,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中国会计报》:有人提出公允价值必须要使用,但可以加强披露,而银行在使用计量模型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您觉得这种披露可以弥补公允价值在反映资产真实价值方面的漏洞吗?还是会对其做一些改革?

  戴德明:现在主要问题是过去注重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认为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一个很好的表征,但当这个活跃市场不正常的时候该怎么办,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一味相信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此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些模型,特别还强调可以有独立第三方来估值。

  这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独立的第三方由谁来担任呢?这在我国目前是不具备条件的,或许在将来会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但是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构或人员存在。并且还有成本效益的考虑,评估的费用还是要由企业来承担,这样独立性又大打折扣,很可能评估结果还是按照企业的意愿,这就和企业自己评估没有差异了,反而白白增加了不少的社会成本。

  而且,公允价值从过去的强调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到现在的估值,很多学者都在推崇自己的计量模型,但真正有效与否还有待商榷。而之所以会出现暂停、重分类等情况,问题主要是危机中,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严重不足,信心危机。而在现在金融资产市场价格极低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进一步地打击信心,这可能是采取这类措施的主要动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henlinming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更多
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