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让运用采编技术手段、使用传播渠道的门槛几乎不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不但让用户可以随时获知信息、发布信息,而且可以随时跟帖评论,很容易形成同频共振。因此,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必须转变观念和思维,主动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变化。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恰恰就是主流媒体发挥优势、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主流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在从事的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其次体现为有专业的队伍
和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报道要经过层层把关,而且具有连续性,能够很好地贯彻舆论引导的意图。
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原则,把握好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度效”
“时度效”三者是密切关联、有机统一的。“时”解决的是传播的及时性问题,所谓新闻,“新”是基础、是前提;“度”解决的是传播方法的针对性、贴近性、科学性问题;“效”解决的是传播结果的有用性、实效性问题。三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之中。同时达到恰时、适度、有效,才是良好完整的传播。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效”是建立在“时”和“度”的基础上。
对突发事件报道方法和技巧的思考
1.说还是不说——要引导不要掩盖。有关部门和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突发事件,一旦信息回流、一旦被动回应质疑,对政府的形象、公信力都有损害。如果“封、堵、躲、压、瞒”,就很可能引发“舆论质疑”。所以,与其挤牙膏似的被动说,不如开诚布公地主动说,掌握话语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2.快说还是慢说——要零时差、零距离。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存在“黄金24小时”,也就是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再固守“黄金24小时”行不通了。现在的突发事件报道,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做到零时差、零距离,也就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当下融媒体技术手段已经完全可以实现零时差、零距离,这将成为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
3.说什么不说什么——要快说事实、细说处置、慎说原因、详说结果。所谓处置,是如何处置、为什么这样处置,而不是领导如何重视、有关部门如何努力;所谓原因,既有直接原因,更有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不能只停留在直接原因上;所谓结果,既包括突发事件处置结果、处理结果,也包括如何追责、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等。在突发事件处置处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各种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的猜测和谣言,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地尽早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等,适时适度引导公众的关注点。任何突发事件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积极进行总结和反思。
4.怎么说——要真诚坦诚、通情达理。长期以来,有的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主要表现为打官腔、突出领导。笔者认为,这种套路式报道必须摒弃,面对突发事件报道应该以事实链为依据,做到真诚坦诚、通情达理。事实链是事件与事件、事件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链。事实链是否是连续的、是否是完整的,决定着报道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作为事实链,绝不能缺少关键环节,否则就会造成前后脱节,让受众产生质疑。要站稳群众立场,从普通公众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还是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一条新闻报不报、什么时候报、通过什么形式报、以多大力度报、怎么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都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反复掂量。本文从宏观理论、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深入阐述分析了融媒体传播生态体系内主流媒体如何把握“时度效”,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场中抢占话语权。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必须深刻认识舆论生态的变化,坚持守正创新、注重效果导向,当好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