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际,各国修改会计准则仿佛也成了一股热潮,争先恐后利用会计规则的修改来防御自身的资产安全。
修改会计准则对防御金融危机有什么神奇作用呢?德意志银行修改会计准则后由亏转盈,当天股价上涨17%,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如此功效呢?
根据国情的不同,修改会计准则的出发点和效果也有差异。我们逐个国家进行分析。
美国 争论着 妥协着
当IASB宣布可以从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时,受其影响的一百多个国家(欧盟、香港等)都松了一口气,上述的德意志银行的由亏变盈也是受其所赐。现在,就看美国的措施了。
美国是较早对会计准则进行反思的,就公允价值计价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是九龙治水的局面,各方无法取得共识。
美国众议院10月3日通过美国财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SEC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暂停使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 公允价值计量》,SEC可以有90天的研讨期,将压力完全下传了。
重压之下产生了妥协方案,9月30日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这个方案虽然也是可以避免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但是SEC留了后手,模型和假设参数如何才合理呢?恐怕谁也说不好。但是对于公允价值的取舍,各方仍在争论中。
除了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其他监管部门也在发布自己的应急法规,12月16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同意放松购买银行业务的资本规定,允许企业使用无形资产增加资本水平,这对于通过并购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降低了门槛。
韩国 修改会计准则应对汇兑损失
12月22日,韩国FSC发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
今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影响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贬值了约27%,这样一方面除了外债金额相应大幅增长外,另一方面自身资产的帐面价值也在缩水。随国际市场需求的降低,韩国以外向出口为主的企业很可能形成收入降低、负债增加以及资产缩水的情况,会连锁性的产生信贷融资难度增加、评级较低等情况,对企业来说经营风险和难度随之加大。
从声明来看,韩国FSC拟采取的修改会计准则以达到稳定资产的目的,允许大型企业与上市公司将外币资产等列为避险工具,产生汇兑损失不列入当年盈利。小型企业可以按照年中的汇率来评估资产。
通过对记账汇率的选择,企业的部分资产将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同时影响企业的资金信贷渠道,来达到给企业进行补血的目的。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只是一暂时性的保护做法。
德国 新会计准则点石成金
与其他金融机构仍旧在苦苦挣扎相比,德国的银行可算松了一口气,德意志银行采用新的会计规定在最新业绩报告中实现了利润。
德国的会计新规是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帐面上可以实现利润。如果按照原来的准则核算的话,无疑经营将是亏损的。这一改变对于市场信心的建立有不可低估的效力。
不过尽管新会计准则实施了,市场人士并没有认为银行经营有实质性的好转,只不过新会计准则延长了准备时间。
日本 新加坡拟取消市值计价准则
10月16日,日本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
与德国修改会计准则大同小异,日本此举也是为了保持证券的资产稳定,给经营赢得时间,言下之意是要取缔公允价值。日本的政策是判断美国和欧盟的来的,宣称年前完成政策的修订,提前放出消息也是给市场信心,同时给企业一个过渡时间。
10月21日,新加坡官方称将改革会计准则,重点为资产的定价模式改变。
新加坡新准则允许公司按到期价值为资产估值,也是避免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减值损失,这对于以金融为支柱的新加坡来说无疑是准备全力以赴来支撑了。
通过上述不同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主要面对的是金融市场来考虑定价问题,基本上是对公允价值的一个修改。根据自己国家形式的不同来有所侧重的更改,贸易型国家如韩国,金融型国家如新加坡,两者结合的国家如日本,方法虽不同,核心都是避免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以及降低由于掌面价值下降被收购的可能。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账面数据的更改只是部分的起到了防御收购和树立信心作用,对于实质经营上的改进则有限,说到底只是场数字游戏。
对于也在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的中国来说,中国的会计准则已经逐步被世界所承认,但是面对上面国家手忙脚乱的变数,我们是否也需要考虑应对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