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系统即会企稳。
金融危机深化以后,以美国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界,将批评的矛头直指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在2007年11月实施的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是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无法控制的根本原因。其批评的逻辑是,市场陷入了“按公允价值对次贷产品进行计量—确认巨额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投资者恐慌,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的股票—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危机就无法消退。
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权利。就像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所说:“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而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在巨大的政治和企业压力下,SEC在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在欧洲金融市场陷入空前的困境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被要求修订准则,允许金融资产重新分类。迫于巨大的压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同意了这一要求。可能自此,欧洲公司的会计账面表现有更好的条件优于美国公司。
SEC的指导意见,可能为美国金融机构2008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提供一个喘息机会。但也有业界人士担心,可能出现人为提高资产价格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引发投资者的抛售行为,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
(作者单位为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中心)
背景资料:美国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认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交易价格(mark to market),即相同资产如果有公开市场的自愿报价,期末公司应首先选择公开市场报价作为金融工具计价的标准;第二个层次是类似资产报价(mark to matrix),即如果本类资产没有公开市场报价,即应采用类似资产的公开市场报价作为金融工具计价的标准;第三个层次是估值技术(mark to model),即在缺失公开市场报价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估值技术。上述三个层次是依次选用的,即第一个层次的计价条件不具备,才可转用第二个层次的计价方式,如仍不具备,则可选用第三个层次的计价方式。
次贷相关金融产品虽然已失去了活跃的交易,但仍有少量的交易存在,因此,按美国157号准则的规定,上述相关金融产品仍应按几乎跌至谷底的市场报价进行计量。